Tuesday, July 31, 2018

外資行在內地的Joint venture (JV)

今次要跟大家介紹一種特別的生物:外資行在內地的合資公司(Joint venture JV),我有兩位朋友在這些JV裏工作。

話說內地一直對外國對內地的投資有嚴格限制(這也是今次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其中一個藉口),外資金融機構在內地設立分公司或經營業務也受到這些規管。最重要的一項是外資不能在內地設立全資擁有的公司,而是要透過和內地公司合資經營,而外資公司所持股份不得多於三份一。

外資行持股內地伙伴JV名稱
Morgan Stanley33%Huaxin (華鑫)Morgan Stanley Huaxin Securities
UBS24.99%Beijing Guoxing (國翔資產管理公司)UBS Securities
Goldman Sachs33%Gao Hua Securities (高華)Goldman Sachs Gao Hua Securities
Citigroup33%Orient SecuritiesCiti Orient
Deutsche BankShanxi SecuritiesZhong De Securities (中德)
HSBC51%Qianhai Financial HoldingsQianhai Securities (前海)
Credit Suisse33.3%Founder Securities CoCredit Suisse Founder Sec Co Ltd
JPMFirst Capital[EXITED in 2016]
JPM First Capital


這造成外資行在內地極難經營的環境。老實說,內地金融機構自己的全資公司有齊所有經營所需牌照,打好所有人物關係和擁有市場資訊,他們實在沒有誘因要和外資合營,還要給外資行分三成利潤。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基本上沒有內地金融機構有興趣合營,有的甚至要求外資行保證利潤,這根本是沒有可能的。

所以這些JV根本是100%外資行的project,可是外資行在JV裏只是一個Minority shareholder,除非另外有合約條款,否則根本沒有JV的決策權。股權結構和項目sponsor中間的矛盾,再加上外資金融機構和中資行極大的文化差異,還要面對其他本地薑的激烈競爭,令這些JV的經營非常艱難。所以在2012年的時候,10間JV裏面有五間是蝕錢的。


禍不單行,同年10月中國證監會宣布停止IPO活動14個月,這可是投行的bread and butter business,為這些JV帶來衝擊。

之後幾年這些JV繼續像時裝店在中環的旗艦店一樣掙扎經營,盈利不是特別出色,可是為了品牌在內地有presence,還得要繼續。最後在2016年,JP Morgan還是要把股權賣給合營夥伴,退出中國市場。

心水清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在上表唯獨是匯豐有JV51%的股權。這是因為在2013年簽訂的CEPA協議,容許在香港或澳洲的機構在廣東、上海和深圳設立JV,股權上限為51%。這是第一間外資行在內地majority own公司。不過這間JV的誕生也需要經過長時間和繁複的審批,經歷多年終於在2017年12月取得牌照。

在特朗普訪華之後,內地決定容許所有外資銀行持有JV的51%股權,即是終於擁有JV的控制權。這是開放金融市場的一大步,不過業界認為新規定有些要求很難配合,例如控股公司須有淨資產值最少一千億人民幣是過於苛刻,大多數外資行未能符合條件。所以初步業界反應並不是十分踴躍。

我在開始時講過有兩位朋友在這些JV工作。聽他們講述工作文化和環境,其實和中資行完全無異。有點期待有朝一日當他們變成外資行majority owned的時候,公司文化上會否有相應的改變?

延伸閱讀:
不同投行的企業文化/ 工作環境比較 - 歐資和中資行篇
在岸人民幣(CNY)和離岸人民幣(CNH)的分別
Research 行業前景
Proprietary trader 行業前景
英文履歷CV修改服務

想看更多? - Like 大投行小人物 Facebook專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