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是指1990末至2000年後出生的人。他們的花錢概念,就我看來,是沒有概念。
其實他們也挺可憐的。我記得十年前大學生畢業月薪約10,000至12,000港元,現在是約12,000至14,000。十年下來增幅不大,同時期樓價租金卻升了一倍。以前百多元可以到很不錯的餐廳吃一餐有水準的晚飯,現在百多元只是最低消費。再加上其實他們很多沒有家庭和租金負擔,而他們根本看不見自己有機會攀到買樓的高度,又難怪有一點兒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風範,也可以理解的。
現在除了到舊式報攤買報紙或到街市買菜,基本上沒有人用現金,都是用八達通或電子工具結帳。不要說從小便很少使用現金的Z世代,連我對金錢的概念也開始變得模糊。尤其在金融界打滾的人,公司裏每單都是過億的交易,每天對著的數目字都起碼有6個零,到放工以後也開始覺得買幾萬元的包包/手表也不是甚麼一回事。
筆者對此現象有自家發明的幾個慳錢方法,都是把無意義的金錢價值概念,換成有意義有切身感受的單位。正如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常說,貨幣並不是財富,貨幣背後代表可以買到的實質產物才是財富。
1. 用賺錢的速度為單位
如果你一個星期給小孩子200元做零用錢,那麼他想買一件400元的玩具時,你可以提醒他,那是兩個星期的零用錢啊﹗你兩個星期內甚麼其他的零食玩具漫畫都不可以買才夠買這一件玩具。如果是剛到社會工作的年青人,應該用日薪作單位。以畢業生萬多元的月薪來說,去一次首爾連買衫買化妝品約花上兩個星期的人工,其實一年去一次也是很勉強的。
2. 用喜愛的貨品價格為單位
這個方法說穿了是我們在中學經濟學學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是你不買貨物A的話,便可以多買多少件貨物B。在我迷Celine 袋的時間我是用可以買多少個Celine 袋去衡量一件貨品是否值得買的。到後來有了買樓的念頭便用一呎樓價。例如去一次歐洲旅行兩個人要用約4-5呎樓面。我會想,究竟我想去這趙歐洲旅行,還是選擇將來的屋大5呎呢?每個人就自己的財政狀況和需要會有不同的單位,而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同,不過重要的是你的結論是經過一個比較有系統而適合你個人需要的方法去得出來的。
3. 每次/每小時使用價格(Cost per use)
另一個筆者認為很好用的快速測試(sanity check)是究竟你每次/每小時使用的成本是多少。例如一場演唱會,現在票價動輒過千元,那是頂多3個小時的娛樂,換算成每個小時盛惠三百多港元。又例如一餐過千元的晚餐,吃的是頂級和牛和海膽,可是終究也是一餐晚餐,無論它美味得曉飛也只滿足一刻的口腹之慾。所以我很少作高價的一次性消費。不過長遠的投資我卻很捨得花。例如我還在大學時,沒有收入,那時在考慮是否做價值二萬多元的腋下激光脫毛(這是少數科技進步而跌價的服務)。對一個大學生來說那是天文數字,可是最後我也決定去做,因為那是免卻了一生人的煩惱。那個決定到現在我也覺得是明智的。
後話: Z世代如果根據以上方法慳錢的話,以現在的物價水平,其實是甚麼也不用買不用做,也確實可憐。所以終極結論是必需認清自己的目標,無論你是想在自己的行業內升職做高層,還是全情投入做生意,,還是透過投資炒股,必須找方法增值自己令自己脫離每月只有1-2萬月薪的低收入一族。這一點也不容易— 在二十一世紀生活的我們從來都過得不容易。
延伸閱讀﹕
30歲月入5萬 - 3個必要條件
香港Ibank投行求職入行/ 轉工/人工大揭祕
見工注意事項
想看更多? - Like 大投行小人物 Facebook
其實他們也挺可憐的。我記得十年前大學生畢業月薪約10,000至12,000港元,現在是約12,000至14,000。十年下來增幅不大,同時期樓價租金卻升了一倍。以前百多元可以到很不錯的餐廳吃一餐有水準的晚飯,現在百多元只是最低消費。再加上其實他們很多沒有家庭和租金負擔,而他們根本看不見自己有機會攀到買樓的高度,又難怪有一點兒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風範,也可以理解的。
現在除了到舊式報攤買報紙或到街市買菜,基本上沒有人用現金,都是用八達通或電子工具結帳。不要說從小便很少使用現金的Z世代,連我對金錢的概念也開始變得模糊。尤其在金融界打滾的人,公司裏每單都是過億的交易,每天對著的數目字都起碼有6個零,到放工以後也開始覺得買幾萬元的包包/手表也不是甚麼一回事。
筆者對此現象有自家發明的幾個慳錢方法,都是把無意義的金錢價值概念,換成有意義有切身感受的單位。正如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常說,貨幣並不是財富,貨幣背後代表可以買到的實質產物才是財富。
1. 用賺錢的速度為單位
如果你一個星期給小孩子200元做零用錢,那麼他想買一件400元的玩具時,你可以提醒他,那是兩個星期的零用錢啊﹗你兩個星期內甚麼其他的零食玩具漫畫都不可以買才夠買這一件玩具。如果是剛到社會工作的年青人,應該用日薪作單位。以畢業生萬多元的月薪來說,去一次首爾連買衫買化妝品約花上兩個星期的人工,其實一年去一次也是很勉強的。
2. 用喜愛的貨品價格為單位
這個方法說穿了是我們在中學經濟學學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是你不買貨物A的話,便可以多買多少件貨物B。在我迷Celine 袋的時間我是用可以買多少個Celine 袋去衡量一件貨品是否值得買的。到後來有了買樓的念頭便用一呎樓價。例如去一次歐洲旅行兩個人要用約4-5呎樓面。我會想,究竟我想去這趙歐洲旅行,還是選擇將來的屋大5呎呢?每個人就自己的財政狀況和需要會有不同的單位,而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同,不過重要的是你的結論是經過一個比較有系統而適合你個人需要的方法去得出來的。
3. 每次/每小時使用價格(Cost per use)
另一個筆者認為很好用的快速測試(sanity check)是究竟你每次/每小時使用的成本是多少。例如一場演唱會,現在票價動輒過千元,那是頂多3個小時的娛樂,換算成每個小時盛惠三百多港元。又例如一餐過千元的晚餐,吃的是頂級和牛和海膽,可是終究也是一餐晚餐,無論它美味得曉飛也只滿足一刻的口腹之慾。所以我很少作高價的一次性消費。不過長遠的投資我卻很捨得花。例如我還在大學時,沒有收入,那時在考慮是否做價值二萬多元的腋下激光脫毛(這是少數科技進步而跌價的服務)。對一個大學生來說那是天文數字,可是最後我也決定去做,因為那是免卻了一生人的煩惱。那個決定到現在我也覺得是明智的。
後話: Z世代如果根據以上方法慳錢的話,以現在的物價水平,其實是甚麼也不用買不用做,也確實可憐。所以終極結論是必需認清自己的目標,無論你是想在自己的行業內升職做高層,還是全情投入做生意,,還是透過投資炒股,必須找方法增值自己令自己脫離每月只有1-2萬月薪的低收入一族。這一點也不容易— 在二十一世紀生活的我們從來都過得不容易。
延伸閱讀﹕
30歲月入5萬 - 3個必要條件
香港Ibank投行求職入行/ 轉工/人工大揭祕
見工注意事項
想看更多? - Like 大投行小人物 Facebook
不只Z世代人士用這幾種代入式價值觀會捨不得消費,任何世代的人都會對較奢侈约消費卻步,例如音響、攝影器材等。如此一來,人的生活可能會變得比較枯燥、平淡。
ReplyDelete你說得對。如果從退休人士的角度來說,可能你要用的單位不是收入而是你已累積的財富。
Delete對呀!即係食穀種啦!
Delete